山东手造数字化线上馆

预约请扫码

资讯
最新快讯
政策法规
资讯

乘“风”而起,让非遗“火”在当下、“活”在民间——两会呼吁保护文化遗产 赓续中华文脉
2022-3-20 9:20:55  来源:


“一批年轻人,人活说,也是这样做。作为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她在钻研技艺之外,投入精力最多的是“传帮带”工作。2008年,建水紫陶非遗从业人员500余人,至2021年,建水紫陶的商户2246户,辐射带动紫陶相关从业人员增加到近4万人。

成倍扩大的非遗传承队伍,产生引领示范效应,让田静看到了乡村强劲的内生动力。2018年,田静成立了“田静紫陶技能传习中心”,开展紫陶技能公益培训,每年坚持举办4期免费培训,截至2021年,共计培训学员300余人。身体力行推动非遗传承,田静并不止步于现有探索,而是以人才培养为抓手,提升非遗传承的社会价值。尤其在2018年当选全国政协委员后,田静更加关注非遗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的传承情况。“长期坚持公益培训的目的是为了让更多的农村青年通过学习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锻炼技能、提升素质,参与乡村振兴,开创美好生活,吸引更多人认识非遗、欣赏非遗、爱上非遗。”田静说。

目前,建水紫陶传承培训针对贫困地区文化水平较低的青年和农村妇女,3个月至半年能初步掌握部分技艺,成为学徒工,工作3年以上的就业平均年收入可达4万元,自主创业者年收入可达8万元。“建水经验”彰显了非遗传承助力脱贫攻坚的实效。

在政策支持和非遗传承人执着努力下,我国非遗传承人才队伍不断扩大,非遗保护理念不断增强。尽管如此,与丰厚的非遗资源相比,人才缺口仍是长期需要解决的问题。从2019年起,田静就提出针对性建议,呼吁直面非遗传承“招不来,留不住,传不下”的难题。今年参加全国两会,田静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在职业院校中非遗技艺专业的建设,政府、学校、非遗相关行业、企业共同参与,共创新时代非遗保护传承新局面。“非遗传承是系统工程,要多方共同发力,才能有效推进。”田静建议,首先要精准、合理做好职业院校技艺类非遗专业设置,重点加强能够融入现代生活和较高文化价值的非遗技艺项目给予支持,分类施策,做好保护工作;再者,要科学、系统做好职业院校技艺类非遗专业的课程安排,兼顾理论与实践,要让专业的人教授专业的课程,提高实用性和吸引力;三是,深化教学模式,积极搭建实训平台,强化产学研联系,为非遗传承开辟更大空间。

谈到政策支持,田静还以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发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实施方案(2021—2025)》为例,认为非遗传承人要注重学政策、用政策,在政策中,谋新机寻方法。只有建立起一支稳定的非遗传承队伍,把技艺打磨好留下来,未来才有更多可能。非遗参与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才有更大力量。”田静说。

如何做好非遗项目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如何让非遗“活”在大众的日常生活里?这是全国政协委员、观澜湖集团主席兼行政总裁朱鼎健在近几年履职中一直思考的问题。

朱鼎健认为,非遗是“历史的活化石”,打上了鲜明的历史地域文化印记,这也意味着非遗在当下面临着市场化创新性的生存发展问题。“非遗源自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如今则需要在现代消费环境下找到新的生存空间。尽管中央财政设立国家非遗保护专项资金支持非遗保护传承,但是非遗项目产业化没有明确的补助措施。”对此,今年全国两会上,朱鼎健建议,成立相关鼓励非遗产业化的引导性扶持发展基金,专注非遗项目的产业化、市场化;制定评定机制,涵盖品牌塑造、非遗产品创新、互联网传播、市场推广、文化内涵等维度,对市场化和创新性优秀的非遗项目、传承人或者机构,给予一定资金补助,以此进一步调动各方社会资本投入推动非遗产业化的积极性。

朱鼎健还建议,在全国相关省区市开展首批试点,在学校开设必修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开设非遗体验课程。同时可以设立非遗推广大使等评选机制,邀请社会公众人物参与非遗推广,增强非遗的社会传播度。(来源:中国文化报

青岛胶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  鲁ICP备20032656号-1   咨询电话:0532-88560666      邮箱:jimominsu@163.com  技术支持:青岛龙图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总浏览量:691005